Contents

乌什-捷列克周刊 [Issue_11] 成为一个好的对话者和正直的人

from Sep 4 to Sep 10, 2023

Contents

本周设计界平平无奇,没有太多新的有趣的设计。我发现了孤独和政治之间的关联,学到了不少反常识的知识。世界摇摇欲坠,希望大家做一个正直的人。

因为 AI 的内容质量太低,其实真正用得到的内容很少,所以修改一下规则,AI 生成的内容用蓝色表示。

ARCHITECTUREARCHITECTUREARCHITECTURE
  1. 为 2025 年大阪世博会设计的圆形木结构建筑

建筑师:藤本壮介

这个圆形结构直径 700 米,各个国家的场馆在圆环内部布置,中国馆的方案一如既往的普通和快题。比起一直都很普通的中国馆,日本世博会的想象力比起 1970 年的大阪世博会少了不是一点点,令人感慨。

正在建造的圆形结构

1970 年的大版世博会全景

DVDCDDVDCDDVDDVD&CDCDDVDCDDVDCDD
  1. 《陌生人——柴静对话圣战分子》

久未听闻的柴静突然发了对话圣战分子的系列视频,质量很高,是很多年见不到的冷静、成熟、洞察的中文纪录片。坦白讲,这几乎是我第一次看到用母语讲述的、关于人性和政治的纪录片。如同 YouTube 评论区所说,「柴静凭一己之力把中文油管频道的天花板提升到国际一流水准」。

看到片头我才知道,她在2017年迁往巴塞罗那,打算解甲归田,不再工作。一个月后恐怖袭击在她家门口发生,她与家人短暂失联。她决定重返新闻现场,驱使柴静做这个系列纪录片的原因在于:”我是欧洲的陌生人,但我是那个受过训练的人,20年的职业训练教给我寻找真相。”

第二集,柴静设法联系到了一些此前案件的圣战者,或者说,前圣战者进行采访,开始探寻驱使这些人舍弃生命制造恐怖的原因究竟在何处。关于萨拉菲主义者有很多反直觉之处,他们并非贫穷,并不愚昧,甚至可能是欧洲本土成长的青年,但招募者的话语竟然轻松让他们愿意为了某种信念而死,注意,这样的某种信念可能并不是有关宗教或者精神化的东西,它可能仅仅是天堂的「七十二处女」,可能是对自身性取向的焦虑为人利用。

截至目前,视频已经更新至第四集,内容渐入佳境,逐渐靠近圣战者的内心深处,剥除他们的遮掩物,在那之下,我们看到的是反常识的结论和现象。


  1. 大西顺子(Junko Onishi) Trio 1996 年在斯图加特的现场

偶然在 Youtube 看到大西顺子三重奏的现场。大西顺子是京都的爵士艺术家,村上春树很喜欢她。她的钢琴 Swing 感非常强,这段三重奏不看视频,几乎会让人感到是某个美国老炮爵士团的演出。1993年,大西顺子以独立音乐家的身份与 Blue Note 签约。2019 年,她竟然还在 Blue Note Beijing 演出过。

  1. 钢筋是怎么用来盖房子的

这个视频非常有趣,来自台湾的建筑工程 YouTuber 详细讲解了钢筋的种类、工厂制作以及实际工地中钢筋的应用。有点惭愧地说,即便学了这么多年建筑,我也是第一次知道钢筋原来是这样弯曲组装的。作者在视频中一直在强调如何为建筑工人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其实整个行业多去思考一些如何善待自己的从业者的问题,或许建筑行业目前的困境根本就不会存在。

  1. 西安小伙海岛奇遇记(五星推荐)

我太喜欢这期视频了。这两个西安小伙去嵊泗一个只有 14 人居住的小岛上,抵达小岛就费了不少功夫,两个小伙子都老实得很,在岛上和老人们聊天帮忙, 一下子让我想到了寅次郎,阿寅不止一次去日本周边的小岛,在那里短暂生活。如同本期关于道德消亡的推荐一样,和身边的人建立关联,是我非常喜欢和推荐的生活方式。

LEARTICLEARTICLEARTICLEARTICLEARTICLEAR
  1. 美国人的道德消亡——到中国人的道德消亡

来自 Steve 的推荐。《道德消亡与心理健康危机:美国人是如何变得如此刻薄的》,作者 David Brooks。一篇非常非常好的文章,帮助我解答了不少关于当今时代怪现象的疑惑。比起我下面的推荐语要写得好的很多,尽管作者主要写的是美国社会,但是阅读下来,其实中国社会未必少了哪些方面,实际上,经历了令人筋疲力尽的几年之后,我们的社会也已经千疮百孔。推荐大家点开原文阅读。

道德的消亡感一直是一个徘徊在我意识边缘的感受,许多年来都隐约可见,但我并不太敢直接拿它来解释许多问题。究其原因,也恰恰是布鲁克斯在文中所说的:“他们生活在“道德非常薄弱或零散的世界”中,他们从未获得过道德词汇,也没有学到任何道德技能。”我在这方面的熏陶和教育也是薄弱或零散的,无法支撑起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但是这篇文章里,布鲁克斯非常直白地这么做了,这让我在智识上有很通透的感觉,但也在感知上因为更清醒而有了更多担忧。 from Steve

这篇文章讲述了美国社会经历的这些年的文化和道德退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的国家精神,从强调道德教育逐渐转变为个体向内的连接。道德并非是我们在社区中培养的。它是通过与我们真实的自我连接并找到真正的内心声音来形成的。 实际上,这就是对人性本善论的逐渐偏向。

孤独的人对政治有种天生的热爱
政治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轻松的方式来感受到使命感。你不必去救济饥民或陪伴寡妇,你只需要体验正确的情绪即可。你自欺欺人地认为,只要保持对对方适当的愤怒,你就正在参与公民生活。在你的内心升腾起的那股正义之火让你知道,你正在关心这个国家。文化战争是一场赋予生命以意义的斗争。 …… 在一个心理健康的社会中,人们会为“分配政治”而争论:税率应该多高?多少资金应该用于社会救助计划,帮助穷人和老年人?我们已经将焦点从“再分配政治”转向了“身份认同政治”。

其实这一点和柴静拍摄的圣战者是一样的,他们因为自己的身份焦虑从而选择了极端主义。

文章后半部分,作者提出几点改变自我为中心的条件(对美国人而言):

  1. 对身边的人和事物保持好奇心
  2. 学会善于关注他人,成为一个好的对话者和正直的人
  3. 道德教育需要回到学校
  4. 为共同事业服务并建立人际关系
  5. 建立自己的道德生态
  6. 别投票给川普

这篇文章最好的地方在于它的很多洞察,都能让我们在此之上延展出更多的思考。比如,作者认为现代心理学对外向因素的忽略和逃避,导致了对内向性格的过分偏重(想想有些公司甚至在依据MBTI的心理型在做用户调研)。要知道,当代软件产品,尤其是社交相关的产品或平台,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心理学的实践理论上。那这样是否也反证了,社交平台实际上建立于心理学理论之上,而同样促成了一种孤立和内向的社会心理氛围?

  1. 从 Apple Vision Pro 谈苹果产品营销中的「叙述性诡计」

下班不忘工作。文章讨论了 apple 在新产品发布、营销过程中惯用的「叙述性诡计」,这种「叙述性诡计」来自于小说、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中,目的是让读者产生错觉,让他们相信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但实际上这些事情并不总是正确的。。比如「12ms 的图像延迟,比人眨眼速度快 8 倍!」

**苹果式**营销 Trick
  • 先抛出一个和人因工程学(Ergonomics / Human Factors)相关的技术概念(延迟~眨眼速度):苹果很少单独强调技术参数有多厉害,因为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纯粹的技术参数是无法感知的,但是当技术参数和人的生理参数绑定时,所有人都能理解技术参数的意义;

  • 再介绍自己产品的技术参数远超过人类生理极限: 延时只有 12ms,而人类眨眼一次的时间至少需要 100~400ms;类似的还有”人类的视网膜分辨率只有 60 PPD,而 iPhone 4 的屏幕(在手持距离下)可以达到 68 PPD “。

这里的Trick在于:

  • 首先我们相信12ms的图像延迟一定是准确的(这就是诡计和诈骗的区别),但视频透视(VST)的延迟要考虑的可不只是图像到显示的延迟,还要考虑用户头部运动、屏幕刷新率等过程,也就是运动到成像(motion-to-photons,MTP)的系统延迟,Apple 并没有直接说 MTP 延迟(这也是一个用户不太能直接理解的技术参数);

  • 其次和眨眼速度比较,会「引导」「暗示」用户认为比眨一次眼都要快 8 倍,那我肯定感受不到画面延迟了!但实际上人眨眼速度和画面延迟感知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否则我们就不需要 120Hz 刷新率的手机了,按照眨眼速度算,只需要 10Hz 就可以了。

  • 重点在于,苹果并没有宣称:R1 带来 12ms 的图像延迟,比人眨眼速度快 8 倍!**所以你的眼睛感受不到画面的任何延迟!**后面这句都是用户自行脑补出来的。

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 「叙述性诡计」:苹果先抛出一个客观且准确的技术事实,然后引入一个用户主观可理解的人因工程学概念作为参考系,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必然(苹果也不会宣称)存在量化的因果关联,结果就是在没有任何人撒谎的情况下,用户理解了苹果的产品性能,自行脑补了它所能带来的体验!

  1. Twitter 的时间线算法

今年年初,马斯克收购 Twitter 时表示会对 Twitter 的推荐算法进行开源。在 2023 年 3 月最后一天,Twitter 的推荐算法代码如约而至地出现在了 GitHub 上。这篇文章探索了开源推荐算法的意义,以及 Twitter 的推荐算法的内容。尽管我本人使用社交媒体有限(不过现在也是小红书重度用户),但我一直对推荐算法持十分谨慎的态度,这就象是一种正反馈循环,可能起初一个好奇心的想法,最后会因为不断被推荐相关内容导致个体被打上相关的印记。

**推荐算法和舆论操控

Columbia 的一个研究机构 Knight First Amendment Institute 曾指出,社交媒体平台的推荐系统,特别是其内部的算法和策略,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巨大影响。反之,用户和创作者的行为也会反向影响平台,推动算法和策略的持续更新。许多社交媒体上的负面现象常被归咎于人们的行为或是相关算法,但实际上,这些现象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两个常见于舆论的不良现象(从观察的角度 vs 从猜想的角度):

  • 「Twitter 上的用户太消极了」 vs 「Twitter 的算法奖励消极的情绪」
  • 「Youtube 的算法推荐用户一些无意义的内容」 vs 「用户的行为训练了这样的推荐算法」

因此,知道推荐算法的工作原理,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能更独立地看待社交媒体上的观点和内容。

  1. 智能家居全屋体验

作者详细讲解了自己在装修新房的过程中挑选智能家居供应商的过程。目前智能家居还处在混战的阶段,设备的稳定性和兼容性都经常让人觉得仿佛是实验室的产品,相信几年之后就会出现通用性的供应商,或者稳定高质量的中高端集成服务。不过这个挑选的过程还是挺有意思的。

  1. 什么在限制英伟达 H100 的产量

H100 是英伟达的大杀器,很多公司和团体都在采购这款专为大语言模型优化过的 GPU。由于产量限制,这款 GPU 一直是供不应求的状态。这篇文章讲解了英伟达为什么不能生产更多芯片,背后还是台积电和 SK 海力士的供应原因。这篇文章讲了 H100 的成本来源和盈利空间。

TIONCOLLECTIONCOLLECTIONCOLLECTIONCOLL
  1. 博客搭建服务指南

作者介绍了很多种搭建博客的方法,有些我都心动了,目前用 Hugo 一直有种操控黑箱的感觉。关于搭建博客这件事,只有一点原则,不要使用国内团队或者服务器在国内的服务,不是说服务品质,而是即便现在没有监管,迟早有一天也会被审查和监控。

除此之外,其实对于大多数玩家,Notion 的建站服务就很好用。有点想用 Framer 折腾一下网页设计。看以后有时间做一下。

KSBOOKS&FILMSBOOKS&FILMSBOOKS&FILMSB
  1. 紫禁城宫殿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内容:

于倬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11-1
介绍了紫禁城的大大小小的建造方面,从布局、建筑逐步到栏板、垂脊,易于理解。

一本非常好读的科普读物,初版于八十年代。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想起本科王南老师带队去参观紫禁城的时候,对着一个不起眼的门讲了将近一个小时。令人遗憾的是,在北京六七年的时间,也不过去过故宫寥寥几次。这本书里有不少空间我并未见过,或者从未开放过。

  1. 饥饿海峡
导演:
主演:
上映时间:
国家:
内容:
内田吐梦
三国连太郎 / 左幸子 / 高仓健
1965-01-15
日本
昭和二十二年,北海道岩内某当铺一家三口被人杀害,店铺遭到焚毁。不久台风来临,行驶于津轻海峡的曾云号沉没,500多人丧生。警方在核对海难死者身份时,发现两具不明身份且伤痕可疑的尸体。经调查,得知二人系网走监狱的刑满释放人员沼田和木岛,失踪前曾与一名叫犬饲多吉的人在一起。函馆警察弓坂直觉此案与犬饲有关,但犬饲犹如人间蒸发一般,此案最终不了了之。

很久没看过日本电影了,趁周末看了内田吐梦的这部《饥饿海峡》,《电影旬报》20世纪百佳第三,要知道,排名第十的是沟口健二的杰作《雨月物语》。

内田吐梦把电影的节奏把握得极好,三个小时的时间里,从侦探过渡到凶杀,继而在审判中反思人性和真相。最后确定凶手之后,竟然还能演绎极为精彩的思辨,甚至让作为观众的我都有些动摇——他说的不仅没有证据,还无法反驳,难道这才是真相?

说到演员,日本电影的黄金年代,离不开一大批东亚性浓郁的优秀的演员的支持。三国连太郎贡献了非常自然的表演,他的紧张、茫然,虚伪和错愕,一一被呈现在银幕前。左幸子让一个妓女的救赎和堕落充满说服力。我记得那场她在阁楼把玩犬饲多年前剪下的指甲的独角戏,如果没有那场戏,行凶戏也不会有对比之下剧烈的情绪感染力。

See you later
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