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乌什-捷列克周刊 [Issue_9] 真實的人在各種社會力量的糾葛中生活

from Aug 21 to Aug 27, 2023

Contents

本周 Lili 终于过了澳门签注的冷静期。周末我们去了澳门和珠海,这次和 19 年一样,坐船抵达澳门码头,澳门还是一样的安逸热闹,Lili 带着我吃了很多好吃的食物,我们穿越大三巴附近的人群,摇摇晃晃到了世外桃源一样的路环岛,隔着路环岛,看到珠海的码头叫嚷,倏忽之间来到了珠海,隔着口岸看到新葡京。几年过去,我甚至开始享受并珍惜新葡京的景象。找寻生活中一些没有变化的痕迹,更容易令人感动。

ARCHITECTUREARCHITECTUREARCHITECTURE
  1. 无名纪念碑

建筑师:pezo von ellrichshausen

2023 年落成的一座 60 年代精神下的纪念碑。立面上2:3的比例让它高耸的同时不断重复。 这样的建造没有目的,没有功能,不知道哪里来的资金允许其建造,这样的形式几乎只能存在于纸面上,但也因为这层反社会的神秘感,让它变得更加吸引人进入其中探索。

  1. AZ 的地下车库

建筑师:ROCCO BORROMINI

停满跑车的地下车库要怎么设计?Borronimi 给出了答案。reflective material 充满整个空间,让跑车的漆面不断在房间内碰撞,意大利人太懂怎么设计出金钱感了。

  1. 嵌在山体内的葡萄酒庄

建筑师:eduardo souto de moura

eduardo souto de moura 设计了一个嵌在山体内的酒庄, 提供观察周边葡萄景观的条件。平面图让我想起在意大利完成的设计,我也设计了一个概念类似的山体内的蘑菇「庄园」。看到这样的设计有机会被落成,很受到鼓舞和感动。

山体内的平面图

  1. Andrea Ceriani 关于 CHURCH OF MARY MOTHER OF THE CHURCH 的建筑摄影

建筑师:LUCIANO PERINI

Luciano Perini 是意大利老牌建筑师,他的作品有 70 年代那批意大利建筑师的气质——材料不一定名贵,但一定考究,建筑的体型就富有一种沉静的钝感。CHURCH OF MARY MOTHER OF THE CHURCH 位于意大利 Pejo,建造于 1970 年。Andrea Ceriani 试图捕捉建筑传达出的肃穆和寒意。

  1. 发电厂的设计转变

建筑师:frpo

DH Ecoenergías 公司的 The Ecoenergy Power plant #1 是环境变化下,发电厂设计的一种转变参考。发电厂被设计为一个透明的基础设施,外表上看,几乎像Palencia 城市开放的公共设施。

  1. 一个自然和人工雕刻的教堂

建筑师:TEd'A

TEd’A 参加比利时 Herentals 的竞赛第一名作品,建筑师设计了一个用场地上建筑的砖块回收建造的雕塑体量,中间是穹顶的变体空间,在支撑处则是教堂的小型空间。尽管这种负型的设计思路已经不是首创,但是综合了场地和材料的创造,反而与场地更加契合。

  1. 印度的康风格建筑

建筑师:STUDIOPPBA

一个坐落在印度卡纳塔克邦比贾普尔区 Loni 的妇女赋权庇护所,同时也是一个节水设施。建筑从平面到立面都有一种强烈的康的味道,在看到立面第一眼,就能判断出这是非洲或南亚的建筑。立面上排水管的蓝色用的非常讨巧,既强调了建筑的节水特色,又赋予立面一种民族化的活力。

  1. 荷兰的农舍的生物基屋面

建筑师:LMNL OFFICE

一座典型的荷兰谷仓设计。用了非常有特色的屋面设计,生物基的木结构、木纤维隔热材料和本地茅草组合成为建筑的顶层结构,完全透气。建筑在德国完成预制,在现场用 12 天组装完毕。建筑的土砖墙作为辐射加热/冷却的元素,控制着室内的湿度。屋顶非常具有动态,建造本身也有很多创新。

SIGNDESIGNDESIGNDESIGNDESIGNDESIGNDESI
  1. 一款长相特别的固态硬盘外接盒

有网友分享了一款德国公司 Graugear 设计的固态硬盘外接盒 Graugear Docking Station,底部有一个 50mm 的低噪风扇向上吹,提供足够的主动散热,让固态硬盘的温度降低到接近室温的程度,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

  1. UNO 与 Shantell Martin 推出全新 UNO Artiste 系列合作

视觉艺术家 Shantell Martin 与世界排名第一的纸牌游戏 UNO 合作,推出该品牌 Artiste 系列的第六副牌。不断扩展的 UNO Artiste 系列将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的艺术融入到套牌中。自 2019 年 9 月推出以来,已由 Jean-Michel Basquiat、Keith Haring、Nina Chanel Abney、Shepard Fairey 以及村上隆完成。Shantell Martin 的设计非常俏皮,也给 UNO 的牌面增加了很多设计的特色。购买链接

很喜欢这一组用微缩模型展示牌面设计的场景

  1. 为创作者设计的键盘套组

Work Louder 的 Creator Board 专为需求特殊人士提供自定义的键盘,它有 5 个旋转键,完全自定义操作。非交错设计。

LEARTICLEARTICLEARTICLEARTICLEARTICLEAR
  1. 「小姐代言人」的退却

真实故事计划的文章,文章的主角是中年女性叶海燕,十几年前,她曾经是为性工作者发声的「小姐代言人」。我一直觉得,把自己的影响力扩散到其他女性群体之中,去教育、帮助处于弱势状态的女性群体,是女权主义团体必须踏实完成的内容,可惜十年过去,公民教育成为了一件更难完成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叶海燕在 2010 年的这张合影中身穿T恤所写的「我们要看同性恋电影」的主张,至今也没能在大银幕上实现。

如果我们都能以「无法忍受」为行动的准则,世界会好很多。
2013年5月,海南万宁的一所小学校长带六名女生开房,案件轰动全国。叶海燕也有女儿,她无法忍受这样的罪行,她到小学门口举起牌子,牌子上写着:“校长,开房找我,放过小学生”。一经曝光,网友们也纷纷举起同样的牌子,拍照效仿。

2014 年,在这个公民运动的转折点年份,叶海燕也开始被迫远离她战斗的领域,至今,她似乎沉沦了,在景德镇卖起了岁月静好的瓷器,如同她自己所言:「我本来是一个将军,怎么也干起小女人的事。」

她的身上有很多被视为矛盾的点,有人觉得她不够女权,但值得思考的是,方方面面都以一个理论中的女权主义思考的人,大概率是中了哲学的陷阱,事实上,我们完全不必要苛求个体将女权行动当作不可逾越的道德红线,并因此生发出针锋相对的矛盾——完人难寻,行动的意义远大于思想。

  1. 『2023大社交趋势观察报告』发布,疯狂的时代有疯狂的注脚

袤则咨询发布了『2023大社交趋势观察报告』,分析了 2023 年的社交趋势,把一些日常生活归纳进了报告之中,读起来有发冷汗之感。这份报告定义了 10 个关键词,我们矛盾的生活,基本都被容纳在这 10 个词语中了。

『狂欢补偿』
社会高压下,人们心中的怒火无处释放,反而通过「迪士尼化」的消费行为消解。这解释了高企的失业率和低迷经济下,反而贵到离谱的各种消费。
『社媒调频』
令人惊喜的反算法实践,没想到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做法,
『旷野想象』
当上升空间变小,人们就要开始寻找其他生活的可能。当有一些人还无法接受非主流的生活方式时,人们就无法抵达旷野,
  1. 何伟的 World of Words

Sixth Tone 属于上海报业集团,致力于向英语世界展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是澎湃新闻的姊妹刊物。「区别于以宏观时政报道为主的中央外宣媒体,第六声着眼于普通中国人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以低调和“浸入式”的策略,避开意识形态鸿沟,让报道具有超越国界的穿透力和冲击力。——澎湃全媒体实验室

Sixth Tone 采访何伟的文章,如同每一篇有关何伟的文章一样,开头总是讲述何伟与中国交缠而复杂的一生。

何伟从互联网的角度切入,从大学时期学会使用互联网,到 1996 年来到涪陵后重新开始学习语言和写作,他认为那段时光是幸运的,因为「 it forced me to study Chinese and to write. And I had a lot of time to think about my writing — I wasn’t posting quick things on websites or social media. Sometimes that pace is too fast, especially for a young writer. It’s better to spend more time with material and think about how you want to present it.」他不断强调这段断网时光的重要性,很快他说到这与他写作《江城》的关系——正是这 18 个月的断网时间帮助他成为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

另外,他谈到自己在涪陵的学生和四川大学的学生的区别。要知道,二者之间相差了 20 多年,他认为区别是显著的,涪陵的学生出身贫苦,父母也几乎都没有受到过教育,而川大的学生往往来自于中产阶级,但是他同样惊讶于川大学生和涪陵学生同样的吃苦,这点的原因,他归纳为是中国中产阶级没有安全感的表现,一针见血。

「You can’t get too worked up about any specific problem with your writing. Stay calm, patient, and confident, and usually the solution will come.」

何伟在谈到他和妻子 Leslie 同为作家,可能带来的家庭生活上的艰难时,说到他认为这种生活并未带来困难,而他与 Leslie 也互为对方作品的评论者,他知道自己写的怎么样,Leslie 也知道他写的怎么样,然后他才会向外界交出他的作品。

  1. Arc 的感觉工程

最近每天都在使用 Arc,对这款浏览器甚至喜爱到开始考虑购买 Mac Mini 的程度(不过 Windows 系统还是有些难以割舍),他们反对硅谷的产品构建理念,为感觉优化,创始人 Josh Miller 的核心理念:Optimizing For Feelings 对产品有独到的理解,他们不看 DAU,使用 D5 D7,意思是每周有 5 天 / 7天一直在用 Arc 的人有多少?

Josh 是这样谈论对「feeling」的理解的:

Humor us for a moment and picture your favorite neighborhood restaurant. Ours is a corner spot in Fort Greene, Brooklyn. It has overflowing natural light, handmade textile seat cushions, a caramel wood grain throughout, and colorful ornaments dangling from the ceilings. Can you picture yours? Do you feel the warmth and spirit of the place?

A Silicon Valley optimizer might say, “Well, they don’t brew their coffee at exactly 200 degrees. And the seats look a little ratty. And the ceiling ornaments don’t serve any function.”

But we think that’s exactly the point. That these little, hand-crafted touches give our environment its humanity and spirit. In their absence, we’re left with something universal but utterly sterile — a space that may “perfectly” serve our functional needs, but leave our emotional needs in the lurch.

Arc 的核心目标,是为了把人文精神带回到我们日常使用的软件中。

如今的软件生态系统,大家谈论的数据和优化,针对的是越来越长的使用时间,越来越沉浸的体验——沉浸到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出神状态,算法掌握了我们的生活,也掌握了我们的注意力,所有的独特思维和创新都在为这种思维让步。为感受优化,这一点就打败了无数互联网公司。

他的创新思路也非常有趣,Josh 鼓励向其他行业学习,

James Turrell took inspiration from astronomy and perceptual psychology. Coco Chanel was most influenced by nuns and religious symbols. David Adjaye drew from Yoruban sculpture, and Steve Jobs from Zen Buddhism and calligraphy. We could continue this list forever, but that’s not the point. The point is to look outside the confines of our industry toward what makes us feel in the world around us, and ask ourselves why. Borrow. Remix. Let it shape your work!

David Adjaye 是我们上一期提到过的建筑师,他对约鲁巴文化的借鉴让他成为西方世界几乎是最著名的黑人建筑师。

Arc 招募的团队异常强大,这也得益于大家对品牌理念的认可,Arc 还有一个特殊的职位——感觉工程师, Patrick Moberg 负责不受限制、不背指标、不用太关注实现难度地做各种 demo,给团队带来灵感和方向。这个视频 介绍了 Patrick 工作的大致内容。

补充阅读:Arc - 对浏览器的重新认知

  1. 中国人在模型里寻找逝去的居住空间

纽时中文网的一篇报道。讲述了一些中国人通过寻求微缩模型师的帮助,来把自己曾经居住过并且已经被拆迁的老房子用模型的方式重建出来。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居住过的社区,家人与街道上的商人们熟稔,马路对面的清真寺既是开斋节的快乐来源,也是姥爷去世后仪式的举办地。后来离开那样的社区以后,再也没有了这种邻里之间的亲近感。

一方面,这表现了情感如何以建筑的方式被传递出来,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人所经历的剧变且无情的岁月——因为自己并不能掌握住地的空间所属权而经历的无奈的拆迁。 回看过去 40 年,对中国城市的系统性毁灭令人惊心动魄,而且本是可以避免的。当代中国人身上悲剧性的一个表现,我们的自主性建立于一种非自主性上。

看到模型的亲戚们争论院子里当年种的是什么花,还讨论是否要在院子里放一个祖父的塑像

  1. 对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再思考

尽管我本人是一个工具论者,我相信要实现想法,必须首先掌握工具,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工具是限制思维拓展的第一障碍(当然,对一部分天才来讲,工具从来不是问题)。但是,随着我对于工具的痴迷和越发了解,我发现工具的使用往往存在一个限度,当超越了这个关卡之后,工具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再次被逆转了,工具成为了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让我想起『unfinished spaces』中,建筑师认为,古巴当局让他们去工地劳动,其实是把手段和目的混淆了。建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这篇文章更深入地反思了我们对「效率工具」的迷信。它以施特劳斯的一段话开头:

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
我们时代的问题是,在第二等重要的事情上聪明,在头等重要的事情上全然无知;在小事上理智而冷静,在大事上像个疯子在赌博。我们零售的是理智,批发的是疯狂。

实际上,我们只需要判断大脑「带宽」的繁忙程度,就可以判断工具学习的一个可以接受的深度,继而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输出上去。「输出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完善思考的过程。」持续输出,持续思考。

  1. 飞书的B端困境

这篇文章以一个飞书前实习生的角度,讲述了飞书的业务困境和几大陷阱。我司使用的也是飞书,飞书的确有非常强大的协同工具和自动化体系(强大到大多数用户根本不知道这些功能存在),我经常感到飞书对效率的提升,以及f飞书的先锋意义。然而,to B 的问题不是工具本身的问题,而是成本和决策逻辑的问题。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飞书正是没有认真面对企业不同层级对工具的需求差异,导致了它近年来的发展困境。

「一位企业COO曾说:企业愿意花钱的,一定是跟业务匹配度高的,满足这几个预期:第一是立马提高业绩,第二是安全合规不得不买,第三是有增值服务。效率协同,一定是排在最后一位的。」

  1. 大厂辞职独白

from Hao Xinyi

最近看到不少这种大厂裸辞的人的故事,这位作者详细讲述了她的工作经历,以及目前裸辞后计划的发展方向。很巧的是,她从事的岗位和我一样是 product marketing,也经营过酒吧,后来在飞书从事 product marketing,目前准备就读 MBA 。工作的时间越久,越觉得工作不是生活的唯一一种可能——尽管身边大多数人都在工作。我也希望以后能增加几个身份和可能性,希望能玩玩乐队和音乐,希望能多运动一点,希望能有更多时间写作。

  1. Apple 在中国的社区教育实践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见到的 Apple 在中国落地的教育计划和实践,Apple 不仅会对学生和开发者提供支持,也会帮助供应商和其他参与成员提升自己的技能,这种共创的思路在外企比较常见,但是在国内公司非常少见。文章中是这样说的:

「不论是在宣传曝光层面还是在社会资源层面,Apple 都在背后起到了重要作用,葛越告诉我们。她也表示很高兴看到这些移动应用创新赛的参赛者们将自己的创意、能力回馈到了 Apple 社区以及社会层面,也期待日后看到他们更加杰出的表现。」

在国内很少见到「社区」这个词汇,它背后的社区自治精神对社区非常重要,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被迫很少见到它。社区精神是在地性的体现,品牌在社区的营销实践往往最有趣味,也最有社会影响力。

  1. 中文输入法的故事

作为中国人,不止一次在敲论文的时候苦苦思索为什么中国字没有罗马化,日常里,我也是用的是 windows 和 iOS 的自带输入法。中国目前有大约 8 亿人使用了第三方智能键盘,而这背后其实有一种用内容交换便利的安全风险。这篇文章讲述了中文输入法的发展历史, 1983 年一位名叫王永民的中国工程师开发五笔输入法,1993 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朱守涛发明的智能 ABC,直到后来逐渐智能化的拼音输入法。

TIONCOLLECTIONCOLLECTIONCOLLECTIONCOLL
  1. 为表格打开新天地:Excel Python 整合上手体验

2023 年,Excel 终于内置 Python 使用了,在上家公司,我用 Python 和 Excel 实现了工作流程的自动化管理,对当时占了我很多时间的简单工作内容,实现了点击即出结果,将原来要 1-2 天才能完成的周报和月报压缩到了 2 个小时以内,大大节省了我的时间,也成功让我对这份工作的意义产生质疑。最终促成了我的跳槽。Anaconda 的 Excel 博客 有很多使用范例,等将来 Python 正式进入 Excel 之后应该会给 Excel 增加很多好玩的功能。

  1. 用 CSS 实现折页效果

 Al Jaffee 是 Mad Magazine 的漫画家,他创造了这种折页来展示隐藏信息的艺术形式。

  1. 一个关于城市游戏的采访

Harriet Thorpe 与建筑师、学者、游戏设计师兼 Play the City 创始人 Ekim Tan 之间的对话。Ekim Tan 研究城市决策和共创的关系,通过开发一款城市建设游戏,他得以表现人们如何在复杂系统中做出决策。

随着城市越来越复杂,城市的建造者将不仅限于建筑师或设计师,更多还包括城市中其他的栖居人群,而随机人员参与的活动将带来的随机决策问题,必须通过某种形式进行适度的管理和优化。

  1. 「在场」第三季评选

「在场」非虚构写作奖学金于2021年11月份成立,目标是资助非虚构写作者完成有潜力的短期计划,题材包括但不限于观察纪实、调查报导、田野研究。它有一个与当下密切相关的背景,在华语使用人群的关系逐渐密切和复杂化的今天,政治却走在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两岸三地,乃至扩展出去的华人群体之间的对话总是被政治的阴云笼罩——甚至有时,政治话语的缺席更会让人意识到政治的存在。

「在场」奖学金的评审之一、春山出版社总编辑庄瑞琳把这样的非虚构写作称之为“一个社会的第二叙事”: “正是要从非常微小的事物、人与社区开始,我们才能拥有越过政治包裹一切的能力。”

「在场」第三期本周评选出了名单,暂时还看不到文章的全部内容,不过即便只是题目和一句话简介,也让人对这些文章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See you later
持续更新..